上下五千年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

2010-10-07 10:16:00  筑龙网   收藏  打印  字号:T|T微信分享
[提要]在古建筑中,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。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,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,即追求建筑之美。各时期的宫廷建筑都有自己特点,明清两代建筑法式区别特征不大,这就要求对其细微变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。建筑法式可以从屋面装饰(吻、兽、琉璃)、霸王拳、雀替、绦环板、装修、琉璃装饰、栏杆等方面分析。

在古建筑中,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位的。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,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,即追求建筑之美。紫禁城宫殿建筑构架既坚固,又工整精致,极富艺术魅力。

各时期的宫廷建筑都有自己特点,明清两代建筑法式区别特征不大,这就要求对其细微变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。建筑法式可以从屋面装饰(吻、兽、琉璃)、霸王拳、雀替、绦环板、装修、琉璃装饰、栏杆、彩画、藻井、天花等方面分析。

(一)屋面装饰(吻、兽、琉璃)

紫禁城内的宫殿楼阁、亭榭轩馆,多为琉璃瓦顶,宫殿区大部分饰以黄色,花园等处用各色琉璃装饰。屋面之上装有吻兽、吻锁、帽钉,檐头有沟头、滴水,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、所处环境和等级差别来确定。富于变化的色彩和装饰,为建筑外观做了美的点缀。

大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的琉璃构件。屋顶的前后坡交汇接缝处易进雨水,于是在这里压脊,称之为正脊。在正脊的两端与戗脊相接处装有龙形的琉璃构件,清代称之为吻,也叫龙吻。龙吻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汉代画像砖上正脊的两端已经微微向上翘起,有的屋脊之上可以看到形似凤凰的图案,体态轻盈而美丽,汉代以后逐步变化成鱼尾形态。唐以后鸱尾装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鱼尾变成了鱼吻,回过头来紧咬正吻不放。正吻经过了鱼形--鱼龙形--龙形的变化之后,遂成为紫禁城宫殿巅顶上的龙吻。从鱼吻到龙吻经过唐宋辽金元长期的变化过程,所以这一时期龙吻的造型多种多样,纹饰复杂,具有装饰性。

汉代画像砖上形似凤凰的图案

汉代画像砖上形似凤凰的图案

明清时期,出现在宫殿建筑上的吻均为龙纹,龙吻口吞大脊,面视前方,形象凶猛生动,它象征的是降雨灭火。体积大的吻,重量多在1吨以上,多为拼接而成。太和殿大吻为十三拼,高3.4米,重达4.3吨,它是现存古建筑中拼数、体积、体量最重的大吻。

正吻的鱼形--鱼龙形--龙形变化

正吻的鱼形--鱼龙形--龙形变化

檐角走兽数按照建筑等级选取,以奇数三、五、七、九排列,为九个。太和殿的檐角除九个走兽外,还增加了一个貌似猴形、仿佛雷公的饰件,因为排在第十位,我们称它为“行什”。“行什”装饰是古建筑屋顶装饰的孤例。

脊兽

脊兽

 

精彩推荐:

各路设计师决战网络“设计之巅”63期设计师周刊

直播:走进央美, 一起畅谈产品设计师的困惑

房产资讯排行榜
装修设计排行榜装修公司排行榜
装修论坛排行榜更多>>
热门百科词条
免责声明:

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
[装修家居]